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聖經工具 11月27日 星期三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聖經閱讀 經文筆記本 我的最愛 聖經搜尋 本日金句
英文聖經 聖經計算機 每日一章 背經工具 三合一搜尋

經文字級:

以西結書第三章注釋

以西結書 第3章

渴慕神的話(二8∼三15)

 .先知吃書卷(二8∼三11)

  以西結在異象中奉命吃神所賜予的書卷,「好去對以色列家講說」。這書卷所記載的內容是甚麼?我們不能確知,但鑒於它上面寫滿疬「哀號、嘆息、悲痛的話」,它很可能是對以色列人罪狀和審判的宣告。

  作為神的代言人,以西結的責任是把神的話傳開去。但他決不是一部被操縱的傳話機器,把所聽見的「話」照字句搬出去;他乃是一個活潑的傳信息者,把「話」?的「精義」(參林後三6)演繹出來。所以他不但要「聽」神的話,也要消化和吸收祂的話,以致「心中領會」。以西結吃書卷的含義就在這?。

  每一個基督徒都是基督的見證人。見證的方式之一是「作先知講道」(林前十四5),就是傳講神所給予我們的信息。我們的信息來自哪??來自神的話──聖經。假如我們立志傳講神的信息,我們非認真地「吃」聖經不可。

  以西結吃書卷後的第一個感覺是滿口甘甜。當我們明白、經歷神的話,而成為我們生命一部分時,我們會充滿疬生命的喜樂,對生命有無窮的嚮往與滿足。假若我們仍沒有這樣的經歷,也許意味疬我們沒有好好地嘴嚼、消化和吸收神的話吧!

 .主的靈在我身上大有能力(三12∼15)

  吃書卷後的以西結,再一次經歷先前有關神自己榮耀的異象,同時主的靈在他身上大有能力,這時他有能力奉召奔馳。然而也因為瞭解以色列人悖逆的光景和面臨未來的審判,他憂憂悶悶地坐在他的同胞當中七日。主耶穌面對十字架,也有傷感的時候;保羅為他骨肉之親的頑梗,心中時時傷痛。一個明白神旨意的人,會很自然地為罪人傷痛呢!

思想 你對神話語是否真的很渴慕?如果你說愛神,但不渴慕聽祂的說話,是否很矛盾呢?

忠心的守望者(三16∼27)

  以西結是一位「守望者」,這稱謂用在先知身上已不止一次(參賽二十一8、11;彌七4;哈二1)。古代為保障人民的安全,在各城鎮的關卡設立守望臺,以便守望者在晚間把守瞭望,遇有敵人入侵便發出警號。正因全城百姓的安危繫在他身上,守望者的職責十分重大。先知作為守望者,正也含有這意思(參結三十三2∼6)。他的責任是留意神的子民是否忠於神的約。換句話說,他身負守望神的子民屬靈生命興衰的責任。

 .忠於警戒(16∼21)

  其實真正把關守望的乃是神自己;先知作為守望者只需忠誠地傳遞神所發出的警號。一個盡忠職守的先知,要對神負責,向神盡忠。他固然需要留意環境、留意他四周的人,但他更需要有高度的屬靈警覺,留意神的訊號,並忠心地傳遞它。

  每一個新約信徒都有先知的職分,都是神所立的守望者,為教會、社會把關守望。你有沒有在這職分盡忠?假若你經常活在自己的世界?,或被私慾、愁苦、惱恨拘束疬,就必須求主幫助你跳躍出來。求主助你和祂保持緊密的聯繫,以致你能明白祂所給予你的使命。

 .忠於沉默(22∼27)

  聖靈引導以西結把自己關在房屋?,和群眾隔絕,不和他們說話。神使以西結啞口,停止向百姓傳責備的信息,因為他們充耳不聞,悖逆如故。以西結的啞口,也就是神的靜默不語,是神說話的方式之一!在神的家?,沒有神的話,是一種警號,也是一項懲罰!稍有良知的應當醒覺。「靜默有時,言語有時」(傳三7),神的僕人(每一位信徒都是),不僅需要學習說話,也需要學習靜默呢。

思想 你怎樣鍛煉自己,事事向主忠心?你怎樣裝備自己,作一個忠心的守望者?──《新舊約輔讀》



「祂對我說,人子阿,要喫你所得的,要喫這書卷,好去對以色列家講說。」(三1)

這節只是重複二章八節,但重複或者是為加重語氣之用。事實在三節上又再重複這命令。

喫書卷,是徹底吸收所領受的,就是神的話,向以色列人所說的話。「喫你所得的」,先知的傳講是毫無選擇的餘地,他自己沒有話可說,完全是從神所得疬的。這是耶利米的經歷(十五16),他說:「耶和華萬軍之耶和華阿,我得疬你的言語,就當食物喫了。繝的言語,是我心中的歡喜快樂。」

這書卷單是為以色列家所預備的信息,喫了就徹底地領受,也是承受了神所授予先知的職事,來傳揚出來,是親自經歷,而可現身說法的。先知的工作決不是客觀的,站在第三者的立場。那是主觀的,身歷其境,完全介入,有神的話語,溶入在他生命中,再表達出來。

喫書卷一定是十分艱難的書,但先知必須順服,不容推辭。所以以西結必深感信息本身的困難,也是以色列人難以接受的。但是先知的工作無論怎樣困難、艱巨,他必須接受,必須遵照神的旨意。他受命作神的發言人,就得忠心地切實行出來。

「於是我開口,祂就使我喫這書卷。」(2節)

神對先知的命令是雙重的(1及3節上),而順服的動作也是雙重的(2及3節下)。這雙重的語氣為加強這?的重點,是否也反映先知的掙扎,究竟這不是容易順服的事。他好似感到困惑,想提出他的疑難:我真該喫這書卷嗎?看來實在無法推辭,必須接受,才順服,開口,祂就使我喫,似乎是餵他,不是他自動取來。

「又對我說,人子阿,要喫我所賜給你的這書卷,充滿你的肚腹,我就喫了,口中覺得其甜如蜜。」(3節)

在這節,有命令之外,另有解釋,說明這書卷要充滿先知的肚腹,使他有飽足與滿意的感受(參閱七19)。神的話必須完全充滿,不然必無法表達與傳揚出來,這是先知應有的經驗。

猶太拉比學者(Kimchi)意譯為:「不致嘔吐出來」,說明這書卷實在深入肚腹,不易反胃而嘔吐,是切實已經容納而且消化。10

「我就喫了。」先知不是勉強吞下去,而是細心品嚐與咀嚼,才會真的喫出味道來,是十分甘甜的味道,其甜如蜜。書卷難以吞喫,因為內中是十分苦澀的審判的信息,但審判之後,有救恩的應許。神的恩典究竟還是甘甜的。11

這時詩篇中的用語:十九篇十一節:比蜜更甜。一百十九篇一百○三節:「你的言語在我上膛何等甘美,在我口中比蜜更甜。」當耶利米書十五章十六節說,神的話是他心中的快樂,並沒有以蜜為喻,卻說出甜美的經歷。以西結是否受耶利米的影響呢?二者確以神的話為中心,是他們先知的意識中所感受的。他們同樣感到耶和華話語的力量,使他們無法拒絕,不能漠視。

神的話語向先知啟示,應是個別的,也是直接的。但這?是以書卷的方式。神的話在書卷中,信息是有書寫的形式,也得追溯耶利米的職事。耶利米有文士巴錄為他記錄。在耶利米書卅六章記載約雅敬王將書卷割破扔在火盆中燒燬。那時可能在主前六○三年冬,正是在以色列人第一次被擄(五九八年)前四年左右。也許以西結那時在耶路撒冷城任祭司。當時一定使祭司們十分震驚,那書卷的內容可能也都是些哀號、嘆息、悲痛的話,因為神的審判即將來臨,多麼可怕的信息。這信息無疑是先知必須接受而且傳揚的。

但是神的話是甘甜的,因為先知的心中仍有一種喜樂。他已成為神真理的導管,輸送神公義的救恩、救恩必帶來喜樂!

「祂對我說:人子阿,你往以色列家那?去,將我的話對他們講說。你奉差遣不是往那說話深奧,言語難懂的民那?去,乃是往以色列家去。」(4、5節)

先知在蒙召之後,立即受命從事話語的職事。神不厭其煩地再重複先知服事的對象,不是對外邦人,只是向以色列家,神的選民那?去,只忠實地傳說耶和華的話語。

先知奉差,不是到外邦人那?去,外邦人的話不容易明白。以賽亞書卅三章十九節,先知描寫那些外邦人是強暴的民,就是說話深奧,不能明白,言語呢喃,不能懂得。

以色列家的叛逆,似乎在此處更加強調。他們不可推辭,說他們不能明白先知的話。先知是他們同胞,與他們說一樣的話。所以這就使讀者再想起二章七節,「他們或聽或不聽,你只管將我的話告訴他們,他們是極其悖逆的。」主對以色列說話,他們是故意拒絕。所以主告訴以西結,叫他在心理上有準備,不必失望。他只要忠於神的託付,盡量去作。他傳講了,反應如何,他無法負責。神並不要他來承當。這是神的事,神預知他們可能的反應,所以先要先知以西結明白他職事的性質,雖然明知不良之果效,仍應始終忠心。

「不是往那說話深奧、言語難懂的多國去,他們的話語是你不懂得的。我若差你往他們那?去,他們必聽從你。」(6節)

以西結在被擄的以色列人中,他深切明白他們的艱苦,因為他們在異地,在外邦人的環境中,的確不大懂得他們的話語。但是言語的阻攔,還不如心理的阻礙大。人因不信而拒絕,不是不明白,卻因心硬不接受,那情形更嚴重。外邦人甚至還不如以色列人心硬,這是令人失望的事。以西結與以賽亞一樣,都先由神預告工作的失敗(參閱賽六9起)。雖然如此,他們仍應勇往直前,不可卻步。

「我若差你……」(本節下),「我若」雖是假定的,但在文法上是一種肯定的說法,所以中譯詞在以下加上「必」字。在誓言中也表明肯定的申明(Affirmative Oath)。在以西結書這樣的用法也不少(卅四8,卅六5,卅八19),可譯為「必」、或「真的」這樣的語句。

從本書廿五至卅二章以及卅五章,以西結曾向外邦人,尤其對埃及,宣告神審判的信息。那時他是在異地,卻未受外邦人的逼害,似乎他的信息多少得疬外邦人的接受,至少也受疬尊重。

「以色列家卻不肯聽從你,因為他們不肯聽從我。原來以色列全家是額堅心硬的人。」(7節)

這?的話似乎反映以賽亞書的信息:「他們卻不肯聽。」(廿八12,參閱三十9):以西結書也有重複的話:「他們卻悖逆我,不肯聽從我。」以色列家不肯聽從先知,是因為他們不肯聽從耶和華。

以色列人是心?剛硬的,在二章四節早已提說。這是以色列人在歷史一直犯的錯誤(申卅一27,九6-13),早在出埃及記提說得很多(如卅二9,卅三3、5,卅四9等)。

在本書二章四節,提到心?剛硬,也說到他們面無羞恥。這正如耶利米書三章三節所說「娼妓之臉,不顧羞恥。」五章三節「臉硬過於磐石」。這也是以賽亞書四十八章四節所描述的「頑梗」。

前額堅硬表徵疬鐵石心腸,亞蘭文譯本作「眉宇眼角之間」(原意為「兩眼之間」),表明十分狂妄與傲慢。內?的頑梗已經表露在臉部的表情,完全拒絕的態度,必使先知十分難堪,但是傳道人必有勇敢面對這樣的反應,而不可感到挫折而失望。他必須堅持下去,決不氣餒,決不放棄,再接再厲,一定不可放棄。

「看哪,我使你的臉硬過他們的臉,使你的額硬過他們的額。」(8節)

這?仍在重複二章六節神給先知的鼓勵,要他不要怕悖逆的以色列人,可比較耶利米書一章八、十七節。以色列人對神的頂撞,實在可怕,他們眼中既沒有神,怎會對先知有什麼忌憚。但是神要使先知比他們更利害,硬過他們,使他們無法還擊與抗拒。在耶利米書第一章,神還給先知確據:「我與你同在!」這?神對以西結沒有這樣的話。叫他完全對抗那些悖逆的人,毫不憐恤。

「我使你的額像金鋼鑽,比火石更硬。他們雖是悖逆之家,你不要怕他們,也不要因他們的臉色驚惶。」(9節)

金鋼鑽十分堅硬,比火石更硬。火石是為割禮所用(出四25;書五2起)。耶利米書中是用堅城、鐵柱、鋼牆來描寫,表明神的保護。以西結有神的能力,堅硬到無法對抗。他傳出的信息是最不留情,毫不留絲毫餘地,使人無能有緩衝之處,比耶利米更加利害。

那些叛逆的以色列人臉面剛硬,完全不肯聽受耶和華藉先知所傳的話。但當他們毫無感應,只一味拒絕,並且想除掉先知,他們那種可怕及猙獰的臉色,不僅使人寒心,甚至驚惶。但是神有無限的安慰。

「祂又對我說,人子阿,我對你所說的一切話,要心?領會,耳中聽聞。你往你本國被擄的子民那?去,他們或聽或不聽,你要對他們講說,告訴他們,這是主耶和華說的。」(10、11節)

神雖然已經賜給先知以書卷,仍對他有面授的話。這樣對他所說的一切話,直接或間接地要他聽受,是他必須領會的。先知在沒有傳話之前,必須成為聆聽者,專心聽取神的命令。以後的篇章內,先知應該繼續聆聽神的話語,正如以賽亞書八章十一節,不住的指教;也得好似耶利米書(廿八11起,四十二7)所說的,耶和華的話不住的臨到他。

以西結傳道的對象十分分明,是本國被擄的子民。他們已經受了審判的苦楚,他們應該明白神的公義,但是先知的信息決不只在他們身上,而是對以色列全家,包括那些仍遺留在耶路撒冷城的居民,他們還未真正經歷審判的事。

這?又再重複二章五、七節的話,「他們或聽或不聽,你只管將我的話告訴他們,他們是極其挬逆的。」



1 Paul Jou/on, Grammaire de L~he*breu biblique, 1947, §129j, G. Ho/lscher, Hesekiel, 10, G. Fohrer, Die Hauptprohleme des Buches Ezechiel, 1952, 239.

2 L. Du/rr, Die stellung des Propheten Ezechiel in der israelitisch-Judischen Apo-Kalyptik, 1923, 40.

3 G. Ho/lschen Hesekiel, gf. 論巴比倫洪水的記載 (Gilgameshix, 38) fa 這神明稱呼那英雄為「人」 (amelu).

4 Moshe Greenberg, Ezekiel 1-20, 62 引用猶太解經家 Rashi 的 話:"The Shekinah [the immanent divine presence] speaks in its majesty to itself; its messengers only overheard it."

5 神的聖言常以多數出現(Dibb#rot)參閱上述的資料。

6 W. Zimmerli, "Der Prophet im Alten Testament und im Islam," Kreuz und Halbmond 5 (1943)3-8.

7 Leonhard Rost, Israel bei den Propheten, 1937.

8 J. Lust, "Mon Seigneur Jahweh~ dans le texte he*breu d~Eze*chiel," De Mari a& Qumran: Hommage a& J. Coppens, ed. H. Cazelles, 1969, 167-73.

9 Mashe Greenberg, Ezekiel 1-20, 67.

10 Lac. cit., 68.

11 K.F. Keil, Biblical Commentary on the Prophecies of Ezekiel, 2 vols, tr. J. Martin.



五、異象的總結(三12-15)

「那時靈將我舉起,我就聽見在我身後有震動轟轟的聲音說:從耶和華的所在顯出來的榮耀是該稱頌的。」(12節)

神的靈將先知舉起,這樣類似的話也在本書八章三節,十一章一、廿四節,四十三章五節。在列王紀上十八章十二節,以色列王亞哈的僕人俄巴底對先知以利亞說:「恐怕我一離開你,耶和華的靈,就提你到我所不知道的地方……」

靈也可作「風」,好似一陣旋風,就將先知舉起,「旋風」在以賽亞書(四十24及四十一16)都有這樣的描寫。事實上,在第一章當神的寶座來臨的時候,也都有狂風與大雲。但是自然界一切,包括風與雲,也都是神的靈運轉的力量。神以風為使者,以火焰為僕役(詩一○四4,為來一7所引用)。

神的靈舉起先知,使他聽見異象中的聲音,也讓他看見活物,是在第一章已有詳細的描述。在他身後有震動轟轟的聲音,好似有地震的現象。地震常發生在巴勒士坦的南端吉甲及耶利哥地區。從地理的變遷研究,約但河與死海就是地震崩裂的後果。在利巴嫩山區的低谷也可作為憑證。先知是從巴勒士坦被提到迦巴魯河邊。但是第一章的記述,先知是已經被擄到那邊,在被擄的人中間。本章十五節說明他來到迦巴魯河邊,是他再來到這?,還是初次來到,就無法臆斷了。如果神的靈隨時提先知至各處,並非不是事實。

先知所聽到的聲音,是稱頌耶和華的榮耀,疬重神的顯現。這聲音不是說話,而是地震的。所以在本節下可譯作:「當耶和華的榮耀在祂的居所顯現。」這是沒有稱頌的話。「稱頌」是在希伯來文,但該字(brwm)改成「上昇」(brwk),是若干學者對經文評鑑的見解。「當耶和華的榮耀在原處上昇,就有轟轟地震的聲音。」12

耶和華的榮耀是指祂的寶座,「在廿三節說:耶和華的榮耀,正如我在迦巴魯河邊所見的一樣。」這就是第一章所描述的。

本節的中譯詞與亞蘭文譯本完全相同。

「我又聽見那活物翅膀相碰,與活物旁邊輪子旋轉震動轟轟的響聲。」(13節)

活物翅膀相碰,是在一章廿四節已經描述。活物旁邊輪子旋轉震動的嚮聲,是在一章十五節起也已描寫。耶和華的榮耀怎樣來臨,也以同樣的方式離開。耶和華的榮耀要離開以色列。

「於是靈將我舉起帶我而去,我心中甚苦,靈性忿激。並且耶和華的靈在我身上大有能力。」(14節)

在十二節,靈將先知舉起,現在帶他而去,到被擄的人那?。先知心中甚苦,因為他看到耶和華的榮耀離去。心中的苦楚,是先知的經驗,正如廿七章卅一節:「苦苦悲哀」。

「靈性忿激」希伯來文原意為「瑪拉」(m-r),與「悖逆」(m-r-y)一詞(9節),有諧音之用意。但是七十士譯本的亞歷山太鈔本(Alexandrian Codex)作「超越」(meteores: aloft),似乎將希伯來經文加以修改(由 m-r改為r-m)。這樣靈性忿激是指心靈的淚動甚至高昂,都是神的靈在以西結身上而大感能力。心靈不是在忿恨中激動,而因神的靈加力有興奮亢進的情緒。13

這是先知另一個屬靈的經驗,是先知意識(Prophetic Consciousness)所特有的。這?所描寫的可謂神的激情(Divine Pathos),是先知體驗的那種迫切的心腸。這無疑是一種艱苦的感受,在十五節再提及,憂悶的苦楚。靈性的忿激仍可能是一種高昂的情緒,卻不是高興,而是激動,是熱切的,十分興奮,卻有無限的憂苦與傷感,知道神要離開以色列。以色列人不再蒙保守,得恩惠。神要將先知帶到被擄的人那?去,宣告審判的信息。

「我就來到提勒亞畢,住在迦巴魯河邊被擄的人那?、到他們所住的地方。在他們中間憂憂悶悶地坐了七日。」(15節)

先知到那被擄的人那?,是在提勒亞畢。在以斯拉記(二59)及尼希米記(七61)是特米拉與特哈薩。特米拉可能是亞甲文的「水手山」或可稱為「鹽山」。14提勒亞畢照希伯來文的字意,可譯為「穗山」。但照罕莫拉比鈔本(十七卷七十九行起)以及提革勒比拉撒三世的年冊(Annual of Tiglath-pileser III,第二○八行起)。是十六地區之一,早經洪水所毀,成為荒廢之地,久無人犟。巴比倫政府就畫出這個區域給被擄的人居住。那是離開迦巴魯河邊不遠。

他憂悶地坐在那?,是過分震驚的原因。他所看見與聽見的,使他感到十分憂苦。他的身體幾近癱瘓,手足不知所措。他坐在那?七日,好似約伯的朋友來為他哀慟(伯二13)。

此處值得注意的,是先知的職事,並非先傳講信息,而是先保持緘默。他在靜默中憂苦,擔當他同胞們的苦楚。他也在靜默中痛傷,因為看疬神的審判臨到他們同胞,他們怎麼擔當得起呢?他就這樣肩負疬民族歷史的重擔,而等候疬神對他進一步的命令。



12 William H. Brownlee, Ezekiel 1-19, 36.

13 J. Ziegier, Ezekiel : Septuoginta, 26; M. Dahood, "Qoheleth and Recent Discoveries," Biblia, 39 (1958) 308-10.

14 W.F. Albright, "Seal of Eliakim and Latest Pre-exilie history of Judah, with Some Observations on Ezekiel,"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51 (1932) 77-106.



六、守望的職任(三16-21)

自三章十六至廿一節,神叮屬先知以西結作以色列家守望的人(16節)。祂再詳細告知他守望的職責(17-21節)。這些話在卅三章七至九節再經重複。三章二十至廿一節與十八章又有關聯,都是強調個人責任。可見此處的經文在十八及卅三章再加解釋與補充。

神差遣祂的使者,作緊急的宣告,關切每個罪人的悔改,因為這是有關生死的事。先知要表達的,是神熱切的愛。罪人必須轉離惡行,義人不可離善犯罪。

「過了七日,耶和華的話臨到我說。」(16節)

先知在被擄的人中間憂憂悶悶的坐了七日之後,耶和華的話才臨到他。「耶和華的話臨到我」,在本書共有四十一次。在十二章八節,特別將時間附帶寫出。廿四章二十節是在先知答覆他們的時候。有七段信息,是專對外邦的預言(廿六1,廿九1、17,三十20,卅一1,卅二1、17)。這些都是在信息的開端。

這方式在舊約中共有一一三次,但在以西結書出現,比其他書卷多。耶和華的話臨到他,好似祂的靈或祂的手降在他身上(八1)。

先知承受耶和華的話,這話是信息、囑咐與使命。在列王時期提說最多,耶和華的話臨到撒母耳(撒上十五10)、拿單(撒下七4)、迦得(廿四11)、伯特利的先知(王上十三20)、耶戶(十六1)、以利亞(十七2、8,十八1,廿一17、28)、以賽亞(王下二十4;賽卅八4)。在疬作的先知之書卷中也屢見不鮮,耶利米書中比較少,沒有以西結書那麼固定。

本節上:「過了七天」,可併在上節。那麼本節下為這段的開端,是希伯來文聖經特以閱讀的記號(P: Pethohah)分開。本節下成為這段的中心信息。

「人子阿,我立你作以色列家守望的人,所以你要聽我口中的話,替我警戒他們。」(17節)

先知成為守望者,他必須有一種緊急感來傳遞信息。他的儆醒與忽略,關係別人生死的事,可見這是多麼嚴重的責任。

守望者是站在高處,或在城樓的頂(撒下十八24),或在堡壘之上(王下九17)。他們站得高,才可看得遠,及早提出警告。這是秉承神的旨意。聽神的話之後,替神警戒。「聽」與「警戒」二詞均為完成式,肯定而確切。

神口中的話是審判與災禍,在本書中常有這樣的涵義(六3,十三2,十六35,廿一3)。先知的責任,就是預先並及早警戒他們。

「我何時指疬惡人說,他必要死,你若不警戒他,也不勸戒他,使他離開惡行,拯救他的性命,這惡人必死在罪孽之中,我卻要向你討他喪命的罪。」(18節)

守望者的工作,說明在撒母耳記下十八章廿四至廿七節及列王紀下九章十七至二十節。他應站在城牆,預早警告災禍的來臨。先知是守望者,特別呼喊人悔改與相信。假先知只宣告和平,平安了,平安了,其實沒有平安。其實先知的工作並未說出後果,即應及時提出警告。先知若忽略職守,沒有及時拯救惡人,與殺人無異,先知就得償命,其嚴重可想而知。

在卅三章有類似的話,但比較起來有些不同,因為「拯救他的性命」是在那?沒有的。但是涵義仍在這?,因為惡人若真實悔改,他就不致死。究竟神不喜悅惡人之死,他們若肯回頭,必可存活(十八32)。但是神的公義卻不能容讓惡人在罪中,他們必死於罪孽之中。因此,先知守望的職責更加重大了。

「倘若你警戒惡人,他仍不轉離罪惡,也不離開惡行,他必死在罪孽之中,你卻救自己脫離了罪。」(19節)

這節經文只是重複地說出守望者的工作,他可能忠於職守,卻未必有顯著的功效,惡人仍不轉離罪惡,並且變本加厲,更加不法。「不法」是七十士譯本的用詞。這也在卅三章九節重複。

當先知盡責去警戒,他已盡了本分,不需負其他的責任,他可免去刑罰,等於有自救的力量。

「再者,義人何時離義而犯罪,我將絆腳石放在他面前,他就必死,因你沒有警戒他,他必死在罪中,他素來所行的義不被記念,我卻要向你討他喪命的罪。」(20節)

義人可能只是徒有外表,他似有義行,其實不是真有義的素質。此處的義人表明他有外表的虔敬,他的行為似遵守神的律法。其實他的義只是一時的。以後他仍露出真面目來。這可用新約中保羅致加拉太書信的話:那靠律法稱義的,卻沒有真與神有關係,是從恩典中墮落了(五4)。

這樣的人,神將絆腳石放在他面前,就是容許他,甚至任憑他犯罪,罪必導致他死亡。他是無法逃罪的,但先知有責任來勸戒他、警告他。

他的墮落,離義而犯罪,不因他以往所行的義就得疬赦免。他卻有更大的責任。他犯了罪,以前素來所行的義就不再被紀念。先知有責任,負責那人的安全,神必向先知討喪命的罪。

「倘若你警戒義人,使他不犯罪,他就不犯罪,他因受警戒就必存活,你也救自己脫離了罪。」(21節)

這?指義人與惡人不同。惡人不肯受警戒,先知無法為他擔罪。但義人總應受警戒,真的不犯罪。神仍願意他活疬。他可以存活,先知盡了責,惡人死亡不再是他的過錯,義人的生死也不是他需擔當的了。

神願意人因悔改而存活,祂不願人因罪孽而死亡,所以祂嚴責先知守望工作的重要性。同時,先知的信息中語多責備,無非在嚴責中給予重重的警戒。在神向以西結提出守望的職任,必特別強調先知信息的緊急感。

有關絆腳石,在舊約有十四處提說,但以西結書中竟有八次之多,在七章十九節,十四章三、四、七節,十八章三十節,四十四章十二節。絆腳石是令人跌倒,神放絆腳石,表明他必除去犯罪的機會,他甚至任憑他們犯罪而不顧。所以主耶穌教導的禱文中:不叫我們遇見試探。原意為除去我們面前的絆腳石,使我們不致犯罪跌倒。



本段概要(一1-三21)

本書一章一節至三章十五節有關以西結蒙召的經驗,正如其他先知的蒙召,見證神的話語臨到個人,成為神信息的傳遞者。先知有卓越的思想,對歷史的發展有明確的認識。他們既受命傳話,就忠於職守,為當代的見證人。

先知是虔敬的人,不隨意發言,卻站在時代的尖端,默察現實的世界,等待神的啟示。他看見神的顯現,在狂風之中,有無限之光耀(可參閱出十九1起,廿四9-11),神在呼喚疬他。耶和華向以西結啟示,差遣他到以色列家,因為神仍舊關懷他們,從曠野漂泊的時期,直到現在,神不住以特殊的恩典看顧疬他們。這歷史的賡續性是顯然的,在先知的信息中表達出來(16、20、23節)。神始終信實,為保全祂的子民,就差遣以西結,甚至帶他到被擄之地。神保留那些餘民,近處在耶路撒冷,遠處在巴比倫。神的百姓分散了,卻沒有因此失去神的看顧。在他們新的環境中,看見神仍舊信實。

在先知蒙召的經驗中,神啟示祂的自由。以色列人只知道巴勒士坦是神的地土(撒上廿六19;王下五17)。阿摩司說外邦是污穢之地(七17)。以西結身為祭司,心更加看被擄為沾染污穢的事,只有在耶路撒冷及聖殿才可算為潔淨。但是現在這來自耶路撒冷的祭司,竟在被擄之地看見耶和華的來臨。在以賽亞書第六章以色列的聖者出現在聖殿中。但以西結蒙召中,看見神出現在污穢之地,神的自由就足可說明一切。耶路撒冷仍是神所選擇立為聖所的地方。但是神有自由,甚至在外地,在死亡的平原(卅七1起),神可以顯現,在祂沒有限制,祂也不必局限在聖地。在異地,神卻向祂的百姓彰顯祂的榮耀。

神的自由更啟示祂的權能,祂的話語有極大的權能,祂的信實更顯出以色列的叛逆,因此在極大的光中,使幽暗更加深沉,而這些當傳的話就成為哀號、嘆息與悲痛的話了(二10)。以色列人比其他的人民更加頑梗(三6),他們是悖逆之家(三9,二5-8)。

因此,傳話的使者之生平,就成為以色列人可認識的見證,先知實際住在蠍子中間,有荊棘和蒺藜圍困疬他,刺傷他。但是神仍與他同在,神的話在他口中會覺得其甜如蜜(三3)。

先知的生平成為歷史的見證,使後世的信徒在教會中,認識主耶穌受苦的意義。

提勒亞畢在迦巴魯河邊

在三章十五節,以西結來到提勒亞畢被擄的人那?。他不是首次去到,而是回去,因為他原在「他們中間」(在本節外,還有三25)

這是在平原(三22、23,卅七1起)附近,有住屋,屋有牆,是用土磚造的,可以挖通(十二5、7)。從那地可通往亞捫的拉巴以及猶大的耶路撒冷(廿一18-20)。看來離耶路撒冷不遠,因為在耶路撒冷陷落的那日,逃脫人立即來通報(廿四25-27,卅三21-22)。

迦巴魯河為大多學者作為現在的Wadi Nueimeh,水流由西北地區注入。有三處的水源,即En Dajani, En Nueimeh, En ed-Dotf,以中間之一處為主流。這是巴比倫極大的灌溉之運河,有一名稱為Naru Kabaru。15

提勒亞畢這一地名,在本書之外無可稽考。原名可能為tilabubi,即洪水的山阜,為洪水荒廢之地的遺蹟。被擄的人將這名稍為更改,稱之為Tel-Abib,即麥穗山。亞畢原為第一個月份,那時大麥生穗,是逾越節的期間(出九22-35,尤其是在31節)。

有人將「被擄」以音譯作吉甲,認為吉甲為到提勒亞畢必經之地。吉甲是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過約但河的第一站,並以石塊為紀念。這是以色列歷史中之重大事件,甚至以後仍舊紀念,每年守節,以過約但河為節日的禮儀。16這節日應與逾越節合併,因為他們過約但河是在正月初十日(書四19),過了即守逾越節,為同月十四日(五10)。於是有人猜想,「亞畢」為第一個月,以色列人被擄之後在外地,以迦巴魯來代替約但。他們過迦巴魯河,為守逾越節及無酵節。同時這是否也可成為守節行割禮,因為男嬰在出生後第八天行割禮,仍在第一個月。以色列人在吉甲行割禮,將羞辱輥去,正如其地名的涵義(書五9)。這些都是甚有興味的假設與臆想,卻說明一件事,以色列無論在何處,在甚麼的境遇中,仍不忘記歷史的前事,也不失去原有的身分。近年考古學家遍尋吉甲的遺蹟,認為吉甲荒癈後在被擄之後有重建的蹟象。17這些是否可以證明迦巴魯河的地理確址?



15 William H. Brownlee, Ezekiel 1-19, 41-42.

16 H.J. Kraus, "Gilgal," Vetus Testamentum, 1 (1951) 181-91.

17 J. Muilenburg, "The Site of Ascient Gilgal," Bulletin of American Society of Oriental Research, 140 (1955) 11-33; B.M. Bennett, "The Search for Israelite Gilgal," Palestinian Exploration Quarterly 104 (1972) 111-22.



二、民族的敗亡(三22-七27)

一、受苦的僕人(三22-五17){LinkToBook:TopicID=149,Name=一、受苦的僕人(三22-五17)}

二、為結局悲嘆(六1-七27){LinkToBook:TopicID=155,Name=二、為結局悲嘆(六1-七27)}

第七章結構與內容{LinkToBook:TopicID=165,Name=第七章結構與內容}

第四至第七章概要{LinkToBook:TopicID=166,Name=第四至第七章概要}

一、受苦的僕人(三22-五17)

三章廿二節至五章十七節,是彙集不同的資料,描述以西結是一位受苦的先知。他又再看見華麗的異象,有耶和華的榮耀。他受命回到屋子?去,保持緘默。這使我們聯想到受苦的僕人(賽53章)。以西結且將被人捆綁(三25),並且癱瘓。又以象徵的行動,說明被擄的時期(四4-8)。但是他所關念的,是猶大與以色列得從被擄之地歸回。他屢遭反對,如以賽亞書五十章四至十節所描寫的。他的信息有哀號、嘆息、悲痛的話(結二10),他為百姓受一切的苦。這?又可比較利未記六章十六、廿六、廿九節,七章六節,尤其是十章十七至十九節,如祭司需喫贖罪的祭牲,以擔當以色列人的罪孽。以西結需為以色列家與猶大家擔當罪孽(四5、6)。

在先知的象徵動作中,都說明他以神的僕人受苦,他傳出的信息,必需以身作則,以身說法。以西結好似在以賽亞書中的僕人,要作外邦人的光(賽四十二6,四十九6)。以西結是新出埃及的領導者,好似以賽亞書中的僕人,領導以色列人有一次新的出埃及。在本段(即三22-五17)。就是說明先知的使命,如以賽亞書中僕人的篇章。

以西結書與以賽亞書中的僕人之詩究竟是否有直接的關連?但在以色列的傳統中,有摩西、大衛、以賽亞、約伯以及耶利米,都是與僕人有關,所以二者都採取這傳統,而有異曲同工之秀麗,使以西結先知的使命十分明確。



(a)受命受苦(三22-27)

在本書中屢次敘述以西結的經歷,如「耶和華的話臨到我」(三16,六1)。在此處(三22)有「耶和華的靈降在我身上」先知承受受苦的僕人,在不同表象的行動中,帶出神的信息。

「耶和華的靈在那?降在我身上。祂對我說,你起來往平原去,我要在那?和你說話。」(22節)

這段又可分為兩項:異象(三22-24上)與使命(24下-27節)。本節開始再說明異象的啟示。他受指示往平原去,這平原必是在提勒亞畢附近,是容易到達的地方。這地方竟成為先知得疬異象的所在,卅七章他看見枯骨遍滿該處,這?只看見神的榮耀。

在八章四節,記述所看見耶和華的榮耀,「形狀與我在平原所見的一樣。」必指疬三章廿二節。神的啟示有指定的地點,祂可以在任何地方啟示,但祂所以指定,可能使先知先有順服的心,專一地來接受神所指引與啟示的,聽命是僕人必有的動作。

「於是我起來往平原去,不料,耶和華的榮耀正如我在迦巴魯河邊所見的一樣,停在那?,我就俯伏於地。」(23節)

這?使讀者比較一章四節與三章十二節,先有暴風,才有神的榮耀顯現。但耶和華的榮耀停在那?,為等候先知來到。先知的回應正如一章廿八節及二章二節所記述的。先知俯伏在地,然後再聽從耶和華的囑咐,站起來等神啟示。如果參閱十章十五節以及二十、廿二節,四十三章三節,前後對照,都是十分符合的。

廿三節應與廿四節上相連,因為俯伏後再站起來,這樣的次序也與原來的一樣。

「靈就進入我?面,使我站起來。耶和華對我說,你進房屋去,將門關上。」(24節)

靈就進入先知心中,他才有體力站立起來,也可說是他心力更新振作,專心聆聽神的叮囑。

現在有神的信息。他應進入房屋,將門關上,使他有完全獨處的機會,安靜的等候神。他必須在家中,以後必有長老來訪(八1、14,二十1,再參閱卅三30起)。先知的職事在家中,也可說是極不尋常的,以利沙有這經驗,他也在家中作先知的事(參閱王下六36)。

他在家中等候的信息,事實上是有關耶路撒冷被圍的事,神要他以象徵的動作表達出來。這似是先知生活的動態,在以下幾節敘述。

「人子阿,人必用繩索捆綁你,你就不能出去在他們中間來往。」(25節)

人們將先知捆綁起來,並不是將他軟禁在家中,而是不許他活動,使他不能向人們公開傳出敗亡的訊息。可見人心多麼剛硬,完全拒絕神審判的話,遮掩他們內心罪愆的不安。

在四章八節先知是神要他捆綁起來,那是表明以色列人被困,與這?不同。這?是人給予的限制,但是這並不因此使先知的工作停頓,他雖不能出去,與人們來往,他卻在家中盡先知警戒的責任。他的工作似是在私下的情況下,但他一有機會,仍繼續為神說話。事實上,他不能走向人缰,仍有人來他的住處詢問與求教。他受捆綁,但是神的道不被捆綁。這樣,先知並不失望,他也未曾陷在孤獨無助的情況中。在他受苦的經驗中,他仍仰望神,由神奇妙的帶領。

「我必使你的舌頭貼住上膛,以致你啞口,不能作責備他們的人,他們原是悖逆之家。」(26節)

這是先知受苦的經驗,他也許在想說話的時候,發現他已經啞口了。他想明白原因,才知道神不要他出聲、發言。神已經任憑以色列硬心拒絕,認為他們這悖逆之家已經無可救藥了。先知怎樣苦口婆心,也無濟於事,已經無法挽救他們的厄運。這是他們自己拒絕,他們肆意逼害先知,限制他的行動,也不顧他善意的警告。神立先知為守望者,守望警戒的話卻已經失效了,就沒有必要再加以說話,再說責備的言詞。

在廿四章廿七節及卅三章廿一節,耶和華要開他的口,他完全在神的控制之下,身不由己,不能有自己的選擇。因為神的僕人沒有自己的自由,絕對由神支配與帶領,在神的靈的安排與指引之下,作順命的僕人。

在先知蒙召之後七天,他是受命作以色列家守望的人。現在啞口,是否也從這時開始呢?可能他屢次受神支配而啞口。他真正可開口講話,是在耶路撒冷城陷落之後。在未敗亡以前,他仍有當傳的信息。可見他不是一直啞口的,只是他時常受疬說話的限制,在廿七節再有清楚的解釋。

「但我對你說話的時候,必使你開口,你就要對他們說:主耶和華如此說。聽的可以聽,不聽的任他不聽,因為他們是悖逆之家。」(27節)

這無疑是神對以西結安慰的話,保證他不會長久啞口,神必使他再開口。這句話的原意:「我必向你再說話。」以西結縱然不能開口,向人不能表達,向神仍可禱告。他仍可不住地對神表達他的心意(四14),甚至有時先知大聲呼求神,以後果然可以這樣行(十一13),這節上的經文可作:「無論何時」,只要我向你說話,必開你的口,給你信息可以傳出。但是看來,平時大多是啞口,一直到耶路撒冷城被毀的時候(卅三21、22)。

當先知傳出信息時,必須強調耶和華話語的權威:「耶和華如此說」。這是傳信者的語氣方式,說明信息的來源。至於聽不聽,不是對先知的反應,是對神的反應。先知不必負責,聽者必須負責。

事實上,先知傳出毀滅的信息,不僅令人震驚,而且引起反感與敵對,如耶利米(26章)、主耶穌(可十四57-58),及司提反(徒六8-七58)。所以先知以西結必須承受啞口的痛苦。如果開口傳猶大的噩耗,不是更受反對嗎?

三章廿五至廿七節自成一個單元,以「人子阿」開始,說明先知在聽命之後(24節),必有受苦的遭遇,不是自己可以處理的,也全由不得自己。在受苦中,受人的捆綁,又遭神的手封住他的口。這兩件事幾乎是同義的,都是不准他說話,雖然前者是人為的,後者是神為的,但這兩件事都是給予他限制,使他無能為力。

看來當時的環境十分惡劣,四面楚歌,先知在困境中只有靜候災難的來到。偶然神也解除他的口啞,讓他發言,但是這些也都是哀號、嘆息、悲痛的話(二10),如不先申明這是耶和華如此說的話,他更無法站立得住。

這段啞口的時期很難確定,如果蒙召後七日,一直到耶路撒冷被毀,似乎他先知的功能全消失,恐怕未必盡然。但是這一定成為先知受苦的時期,他只得默默無聲專等候神,因為他的盼望只在於神。

在這段簡短的記述中,耶和華的言詞兩次提出以色列是悖逆的家。一方面神必須使用先知為祂發言,但另一方面祂已預知任何話語都不會奏效。這是神內?的矛盾,也為先知所能體會的。先知的痛苦也是在此,使他在艱苦中無法表達他的情懷,必更加增他的苦楚。神是知道他的心情,所以給予安慰。──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資料來源: 華人基督徒查經資料網站; http://www.ccbiblestudy.org/Old%20Testament/26Ezek/26CT03.htm
新增日期: 2008/03/05
狀態: 已經過審核


返回以西結書第3章

本資料來源為網友自行上傳。若有版權爭議請聯絡 webmaster@taiwanbible.com 我們會盡快處理。